有教育界人士这样阐述: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“知性”与“人性”的人,“知性”是指有知识,“人性”是指珍视自我、体恤他人、关心社会。而其核心,就是要帮助儿童珍惜、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。而死亡教育,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。
有教育界人士这样阐述: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“知性”与“人性”的人,“知性”是指有知识,“人性”是指珍视自我、体恤他人、关心社会。而其核心,就是要帮助儿童珍惜、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。而死亡教育,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。
面对死亡问题,从5岁到95岁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答,从科学、哲学、宗教、艺术等不同的视角看也有不同的答案。从根本上说,这是一个难以获得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,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的人生感受一样,是非常个体化的。
从心理学研究来看,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:
1、分离的阶段:0~3岁,无法分辨“死亡”和“分离”的差别,有强烈的“分离焦虑”。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。
2、结构性阶段:3~6岁,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“死亡”即躺下不动、不呼吸,会玩“办家家”装死,但不能辨认“生”与“死”是无法共存的,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、暂时的,就像卡通片一样,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,有时会害怕睡觉。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,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。儿童还会将“死亡”与“老年”相联,但不确定什么是“老年”。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,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。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、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,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。
此后便是6~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,走向成熟的死亡观。
由此,对于死亡,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,回避死亡话题,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,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。
孩子眼中的生命现象是这样的
孩子对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现象,会有不一样的反应,下面的情景就展现出他面对生命现象时的不同表现:
情景1:2岁3个月大的乒乒与父亲玩枪战游戏,只见双方拿出“手枪”瞄向对方,嘴巴同时发出“啪、啪”的声音,只见乒乒倒下来,眼睛闭上,妈妈问乒乒:“你怎么了?” 乒乒笑眯眯地说:“我阵亡了!”接着,马上翻个身又站起来,展开另一次枪战。就这样,发出“啪、啪”声、倒下来、“我阵亡了”、站起来、再发出“啪、啪”声,这场“亲子枪击战”笑声不断。
在男孩心目中,玩战争游戏时“死亡”是一个必要环节,这种情况下,当然无需将“什么是死亡”这个严肃的话题凸现出来,而破坏了游戏的兴致。
情景2:3岁的女儿在翻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,突然问妈妈:“这上面怎么没有我?”妈妈随口笑道:“以前就告诉过你了,那时候还没有你呢!”女儿却把头摇得波浪鼓一样:“不对不对,妈妈,有我的,我很小很小,藏在衣服里面,你没看见!”
有时面对生命现象,孩子也有一种出于自我中心意识的对自我生命的认可和肯定:小女孩是那么急切地要妈妈相信自己的生命是“一直存在”的,而且,她肯定也是不相信自己会死亡的。这时,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肯定她的存在,让她相信她会一直被爱。
情景3:有个小男孩,平时喜欢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,很调皮。有一天,爸爸突发心脏病过世,小男孩非常难过,认为一定是自己太顽皮,害死了爸爸。家人怎么劝都没用,最后只好求助心理医生。
查看评论(0)
请输入评论内容!